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哲学含义
1.五行始见于《尚书.洪范》,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人类生活的五种根基物质资料。
2.一气分五行,五行同一气。
3.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
二、五行的医学概念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整体性的头脑形态,属多元结构联系的整体头脑形态。
五行学说的要紧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是曲:
开展、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木。
火曰炎上:温热、上涨、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火。
土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土。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金。
水曰润下:
滋养、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水。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五行与天然、人体对应表:
五行学说的要紧内容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互资生、助长和激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相互禁止、制大概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堪,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大概,以保持平均调和的关系。
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禁止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
A.某一行太强;B.某一行太弱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介绍五脏的生理功效及其相互关系
(二)介绍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
(三)介绍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病变从母脏传到子脏。肝肾阴虚
(2)子病及母:病变从子脏传到母脏。心肝火旺
2.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肝气犯脾(木乘土)
(2)相侮肝火犯肺(木侮金)
(四)协助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病证的医治
1.指导脏腑用药药物的颜色、气味
2.控制疾病的传变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领先实脾。”
3.确定治则和治法
(1)治则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克——抑强扶弱
(2)治法
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一)
气与阴阳不可分割,阴阳来源于气的变更。中国古代哲学界将阴阳二气视作一元之气本身的变更结果。宋·张载在《易传》太极阴阳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有阴阳”,“一物两体”学说,其认为“一物两体,气也”(《正蒙》)。
《医学六要》指出:“气为动静之主。”动静统一是气的存在状况。气的运动源泉在于气本身具备禁止与反禁止的能力。这种禁止与反禁止的作用即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气是阴阳的冲突统一体。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更的总规则。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法纪,变更之父母,生杀之始。”阴阳的对立统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则。
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二)
五行为气的5种不同的阐扬形式。《云笈七笺》吸收了阴阳五行头脑,凭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表面,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白虎通》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由于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基物质。因此五行现实上是由气的运动变更而生,五行统一于一气。云云就将五行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之中。
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三)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季行焉”,“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也。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御纂情理精义·卷十》)。即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总之,“本是一气,分而言之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吴澄《吴文正公集·答人问性理》)。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消息变更。
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四)
阴阳学说旨在介绍全部生命现象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冲突方面。就人体而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揭示了生命运动的动因、源泉和最普通最普遍的联系和形式。
五行学说详细地介绍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结构关系及其调节方法,即人体整体动静平均的分外规则。因此,中医学言脏腑必及阴阳而寓五行,论脏腑的生禁止化又必赅阴阳。健康的本质是机体里面,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静平均,调节阴阳,以求得机体整体平均是中医医治疾病的基础准则,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本于阴阳也”。而五行相生相胜的多路调节则是调节阴阳的详细化。
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五)
阴阳言气的冲突对立,五行介绍气有生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涵,“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具阴阳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因此引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命运》)。气化流行,生生不断。气化是一个天然过程,气运动变更的基础原因,在于其本身里面的阴阳五行的冲突运动。阴阳有动静,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气的运动变更。
气一元论更具“本体论”性质,旨在介绍天地万物的物质统一性,人之死活,全介意气。阴阳五行学说更具技巧论特性。
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六)
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了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本身的特点。中医学按着这一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冲突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根基规则,修建了中医学的表面系统。
五行学说
(1) 五行中具备“是曲”特性的是:木
(19)长夏的五行属性是:土
(2) 五行中“木”的特性是:是曲
(20)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所不堪
(3)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21)按五行生克关系,木之所不堪是:金
(4) 五行中“金“的特性是:从革
(22)按五行生克关系,肺的所不堪之脏是:心
(5) 五行中具备“润下“特性的是:水
(23)按五行生克关系,肾的所不堪之脏是:脾
(6) 属于五行之“火“的是微音
(24)按五行生克关系,心的所不堪之脏是:肾
(7) 季节中属于五行之“土“的是:长夏
(25)按五行生克关系,肝的所不堪之脏是:脾
(8) 五行中“木”的“母”行是:水
(26)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相乘
(9) 五行中“水”的“子”行是:木
(27)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母病及子
(10)五行中“金”的“所不堪”之行是:火
(28)肺病及脾的五行传变是:子病犯母
(11)五行中“金”的“所胜”之行是:木
(29)肺病及心的五行传变是:相侮
(12)金是水的:母
(30)属于“五行相乘”的脏腑传变是:芥蒂及肺
(13) 火是水的:所胜
(31)属于“五行相侮”的脏腑传变是:芥蒂及肾
(14) 木是金的:所胜
(32)属于“母病及子”传变的是:芥蒂及脾
(15) 土是金的;母
(33)属于“子病犯母”传变的是:芥蒂及肝
(16) 下列选项属于五行之“土”的是:口(34)“亢则害,承乃制”介绍了五行之间的:制化关系
(17) 属于五行之“金”的是:皮 (3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木乘土
(18) 属五行之“水”的是:恐 (36)“木火刑金”属于:相侮
(37)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38)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轻的色脉关系: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
(39)见面青色,脉见炫象的病证是:肝病
(40)面见赤色,脉见洪象的病证是:芥蒂
(41)培土生金法的表面基础是:五行相生
(42)泻南补北法的表面基础是:五行相克
(43)“实则泻其子”的治则是:肝旺泻心
(44)凭据五行相生规则建立的治法是:益火补土
(45)凭据五行相克规则建立的治法是 :抑木扶土
(46)凭据五行相克规则,怒能胜:思
(47)凭据五行相克规则,思能胜:恐
(48)五行相生规则传变的是 :水不涵木
(49)泻南补北法的适应证是:心肾不交证
(50)滋水涵木法的适应症是:肝阳偏亢证
(51)佐金平木法的适应症是:肝火犯肺证
(52)金水相生法的适应症是:肺肾阴虚证
(53)培土生金法的适应证是:肺性格虚证
(54)属于“金”之五味是:辛
(55)属于“水”之五味是:咸
(56)属于“土”之五味是:黄
(57)属于“火”之五味是:赤
(58)属于“火”之五志是 :喜
(59)属于“木”之五志是:怒
(60)面青、嗜酸,脉炫,其病位多在:肝
(61)面赤、口苦,脉数,其病位多在:心
(62)属于母病及子的是:肺病及肾
(63)属于子病犯母的是:肺病及脾
(64)脾病及肾属于:相乘
(65)肺病及心属于:相侮
(66)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是:益火补土法
(67)用于医治肝旺脾虚的治法是:抑木扶土法。
五 脏
(1) 藏象的根基涵义是:内脏及阐扬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 藏象学说的要紧头脑技巧:以象定脏
(1)五脏配合的生理特点是:满而不实
(3) 辨别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最要紧依据是:功效特点的不同
(4) 具备“藏而不泻”特点的是:五脏
(2)藏象学说的焦点内容是:脏腑
(5) 五脏阴阳的基础是:肾阴与肾阳
(3)心为“君主之官”的表面基础是:心主神明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表面基础是:心主神明
(7) 具备主神明功效的是:心
(4)具备主血脉功效的是:心
(8) 肺主一身之气表现在:生成宗气
(5) 有“华盖”之称的是:肺
(9)“水之上源”是:肺
(6)“气之本”是肺
(10)具备助心行血功效的是:肺
(7)具备主一身之气功效的是:肺
(11)“通调水道”依赖于肺功效的是:宣发肃降
(8)肺之“门户”是:喉
(12)“气血生化之源”指的是:脾
(9)“后天之本”指的是:脾
(13)主升清的脏是:脾
(10)主统血的脏是:脾
(14)主四肢的脏是;脾
(11)主运化水液的脏是:脾
(15)主疏泄的脏是:肝
(12)与情志调畅密切相关的脏是:肝
(16)能够激动脾胃运化的脏是:肝
(13)调节血量的脏是:肝
(17)“刚脏”指的是:肝
(14)具备体阴用阳特性的脏是:肝
(18)主管一身阴阳的脏是:肾
(15)“先天之本”是:肾
(19)化生“天癸”的物质基础是:肾精
(20)激动机体滋养、宁静、成形和制大概阳热功效的物质是:肾阴
(21)主纳气的脏是:肾
(16)与肾主水液有关的是:肾阳的作用
(22)“胃之关”指的是:肾
(17)肾为气之根“与主纳气功效有关
(23)主管开展发育的脏是:肾
(18)主管生殖的脏是:肾
(24)肝主疏泄中最重要的是:调畅气机
(19)“贮痰之器”指的脏是:肺
(25)五脏关系中要紧表现在气血方面的两脏是:心与肺
(26)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两脏是:肺与脾
(27)具备化生天癸功效的脏是:肾
(20)具备储藏血液功效的脏是:肝
(28)与气机升降调节关系密切的两脏是:肺与肝
(29)与血液生成及运转关系密切的两脏是:心与脾 (21)“水火即济”指的是:心肾关系
(30)多发气血两虚病变的两脏是:心与脾
(22)“精血同源”指的是:肝肾关系
(31)贫血的病变多见的两脏是:心与肝
(23)乙癸同源“指的是:肝肾关系
(32)两脏同病多阐扬为气血两亏得是:心脾两虚 (24)“气之主“指的脏是:肺
(33)“气之根“指的脏是:肾
(25)与保持正常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肺与肾
(34)具备藏泄互用关系的两脏是:肾与肝
(26)具备先后天关系的两脏是:脾与肾
(35)与肾相合的是:骨
(27)与肺相合的是:皮
(36)“肝在体”为 :筋
(28)“脾在体”为:肉
(37)“心在志”为:喜
(29)“肾在志”为:恐
(38)五志与脾关心密切的是:思
(30)肾所化生的液是:唾
(39)“在液为汗”的是:心
(31)“在液为延的是:脾
(40)“在窍为目“的是:肝
(32)”在窍为二阴“的是:肾
(41)脾开窍于:口
(33)心开窍于:舌
(42)肺开窍于:鼻
(34)主司二便的脏是:肾
(43)肾的“外华”是:发
(35)其华在唇的脏是:脾
(44)心的“外华”是:面
(36)其华在爪的脏是:肝
(45)“血之余”是:发
(37)“筋之余”是:爪
(46)具备藏神功效的脏是:心
(38)保持内脏位置比较恒定的脏是:脾
(47)具备朝百脉功效的脏是:肺
(39)具备佳先天之称的脏是:肝
(48)生命活动的主宰是:心
(40)具备调畅气机作用的脏是:肝
(49)具备通调水道功效的脏是:肺
(41)具备统血功效的脏是:脾
(50)先天之本是:肾
(42)后天之本是:脾
(51)心之窍在:舌
(43)肝之窍在:目
(52)肺在体合:皮
(44)肝在体合:筋
(53)脾其在华:唇
(45)肾其华在:发
(54)呼吸运动中的气之主是:肺
(46)呼吸运动中的气之根是:肾
(55)称之为刚脏的脏是:肝
(47)司汗孔开合的脏是:肺
(56)筋之余是:爪
(48)血之余是:发
(57)具备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与肾
(49)具备水火即济关系的是:心与肾
(58)要紧表现为气与血关系的是:心与肺
(50)要紧阐扬为血液生成和运转关系的是:心与脾
(59)要紧阐扬为血液和消化方面关系的是:肝与脾
(60)要紧阐扬为血液和神态方面关系的是:心与肝
(61)称为“水火之宅”的脏是:命门
(62)“气血生化之源”是:脾
奇恒之府
(1) 即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脏腑是:胆
(2) 称为“髓海”的是:脑
(3) 称为“元神之府”的是:脑
(4) 与脑的功效活动关系密切的是:心肝肾
(5) 与佳胞功效活动关系密切的是: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六腑
(1)六腑配合的生理特点是:实而不满。
(1)“门户”是:齿
(2)“飞门”是:唇
(2)“吸门”是:会厌
(3)大肠小肠之会为:阑门
(3)属于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胆
(4)胃的生理功效是:收纳腐熟
(4)小肠的功效是:受盛化物
(5)“中精之腑”是:胆
(5)“中正之官”是:胆
(6)大肠的功效是:传导
(6)“主液”的腑是:小肠
(7)具备“化物”功效的腑是:小肠
(7)“主津”的腑是:大肠
(8)“水谷之海”是: 胃
(8)“受盛之官”是:小肠
(9)“州都之官”是:膀胱
(9)必别清浊是:小肠功效
(10)三焦的生理功效是:通行元气
(10)水液运转的通道是:三焦
(11)具备主定夺功效的腑是:胆
(11)水谷气血之海是:胃
(12)主通降的腑是:胃
(12)主必别清浊的是:小肠
(13)膀胱的贮尿、排尿功效依赖于:肾的气化与固摄
(14)“孤腑”是:三焦
(13)上焦的功效特点是:如雾
(15)中焦的功效特点是:如区
(14)下焦的功效特点是:如渎
(16)具备通行元气和运转水液功效的是:三焦
(16)通行元气的腑:三焦
(17)主受盛化物的脏腑是:小肠
(18)主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的脏腑是:大肠
(15)主定夺的腑是:胆
(19)会厌被称为:吸门
(16)唇被称为:飞门
(20)下极被称为:魄门
(17)齿被称为:户门
(21)胆为:中精之府
(18)三焦为:孤腑
气血津液
1) 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肾
(1)行于脉外的气是:卫气
2) 保持血液不逸出于脉外是气的:固摄作用
(2)具备温阳满身作用的气是:卫气
3) 自汗、多尿阐扬为气之功效消退的是:固摄作用
(3)有“悍气”之称的气是:卫气
4) 易于伤风阐扬为气之功效消退的是:防御作用
(4)元气运转的道路是:三焦
5) 主管开展发育是气的:推进作用
(5)宗气的分布是:贯注心肺
6) 能激动脏腑功效活动的是气的:推进作用
(6)营气的循行分布是:行于脉中
7) 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气化作用
(7)卫气的循行分布是:行于脉外
8) 推进人体开展发育,引发各脏腑经络等构造生理功效是气的:推进作用
9) 元气生成的要紧物质来源是:肾中精气
(8)与血液运转关系密切的脏腑是:心、脾、肝、肾
10) 人体最基础最重要的气是:元气
(9)机体精力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11) 胸中之气是:宗气
(10)与血液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脾
12) 行于脉内的气是:营气
(11)贯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液
13) 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宗气的生成
(12)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脾、肺、肾
14) 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宗气
(13)对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是:肾阳气化
15) 与开展发育有关的气是:元气
(14)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血能载气
16) 具备营养满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营气
17) 具备调节汗孔开同盟用的气是:卫气
18) 具备行气血作用的气是:宗气
19) 具备司呼吸作用的气是:宗气
20) 医治贫血配伍补气药的表面基础是:气能生血
21) 气虚引起贫血的表面基础是:气能生血
22) 医治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表面基础是:气能摄血
23) “吐下之余,定无宗气”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
24) “夺血着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表面依据是:津血同源
25) 气随汗脱得表面依据是:津能载气
26) 人体全部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津液
27) 津与血同源于:水谷精微
28) 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肺、脾、胃、肾
29) 与血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肝、肾、心
30) 贯心肺以行气血,走息道以行呼吸的气是:宗气
31) 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布散满身的气是:元气
32) 上贯心肺下注气街的气是:宗气
33) 具备“慓疾滑利”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与津液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脾、胃
35) 对津液输布排泄起主宰作用的是:肾
36) 与血液循行关系密切的脏腑是:心、肺、脾、肝
37) 与津液输布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肝、肾
经络
1) 十二经脉大多运转于:体表
(1)手太阳经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
2)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则是:从足走腹
(2)手厥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中线
3) 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则是:从胸走手
(3)手太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
4) 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则:重新走足
(4)循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是:手厥阴心包经
5) 手足三阳经交于:头
(5)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是:手少阳三焦经
6) 手足三阴经交于:胸
(6)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是:手少阴心经
7) 循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肾精
8) 在内上8寸以上,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足太阴脾经
9) 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是:足少阳胆经
(7)任脉又称:阴脉之海
10) 循行于下肢外侧前缘的是:足阳明胃经
(8)督脉又称:阳脉之海
11) 躯干部手三阳经分布:肩胛部
(9)主胞胎的是:任脉
(10)称为“血海”的经脉是:冲脉
12) 分布在头部双侧的经脉是:少阳经
13) 分布在面额部的经脉是:阳明经
14) 分布在后头部的经脉是:太阳经
15) 分布在胸腹部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
16) 手太阴肺经与他经订交的处所是:在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17)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处是:目内眦
18) 凭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手少阳三焦经
19) 凭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肾经上交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20) 凭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大肠经下交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
21) 与手厥阴相内外的经脉是:手少阳
22) 与足太阴相内外的经脉是:足阳明
23) 均起于胞中的奇经是:冲脉、任脉、督脉
24) 督脉的要紧生理功效是:总督一身之阳经
25)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则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6)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则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7) 称为“一源三 ”的经脉是:冲脉、任脉、督脉
28) 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经脉是:督脉
29) 从十二经脉分出的最大分支称之为:经别
30) “总任诸阴”是:任脉
31) 具备调节月经作用的经脉是:冲脉
32) 具备大概束纵行诸脉作用的经脉是:带脉
33)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
34)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足心的经脉是:足少阴肾经
35)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头面部
36)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侧头部
37) 其循行入上齿中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
38) 其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
中药五味:
辛味: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
甘味: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滋养补虚、调和药性、止痛
酸味:收敛、固涩作用。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
苦味:泄热、燥湿、坚阴作用。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
咸味: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泻下、润下通便及软化坚挺
淡味:渗湿利尿的作用。利水渗湿的药物中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有收敛固涩作用
升降浮沉:
升:上涨提举、趋向于上。
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浮:属辛、甘,气属温、热
沉降:属苦、酸。咸,性属寒。凉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俭及攻乌,
十九畏:
解表药:发散风寒: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
发散风热:薄荷、牛蒡子、蝉脱(甘)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苦)升麻、葛根(甘)
麻黄: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之要药
桂枝: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心悸
紫苏:行气宽中、解鱼蝎毒
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香薷:水肿脚气
荆芥:透疹消疮、止血祛风解表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经
羌活:祛风胜湿、止经 ,上半身风寒
白芷: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细辛: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什么是五行学说?什么是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为中医哲学头脑五行表面在医学上的应用,用来注释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等,为中医基础学术表面。
阴阳学说因此天然界运动变更的现象和规则来探究人体的生理功效和病理的变更,从而介绍人体的机能活动、构造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悠久的影响,如中国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开展起来的。
扩展资料:
五行学说的应用
1、介绍五脏的生理特点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介绍五脏的生理功效。如木有开展、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烦闷,有疏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效,故以肝属木。火有温热、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脉以保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以心属火。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五行学说除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外,还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络绎整个人体的种种构造结构与功效,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力、情志等分归于五脏,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3、介绍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五脏的功效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五行学说不但用五行特性介绍五脏的功效特点,而且还运用五行生禁止化表面来介绍脏腑生理功效的内涵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大概的关系。
五行学说的概念及木的特性/?
五行 即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更.五行的特性:"木曰是曲".推论为凡有开展,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你可能感兴趣的
- 2025年05月25日五行属火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24日五行属火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23日五行属土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22日五行属木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21日五行属木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20日五行属土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9日五行属水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8日五行属水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7日五行属土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6日五行属金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