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易传》
■ 扼要介绍
《子夏易传》一为二卷,一为十一卷。旧本题卜子夏(前507一?)撰。子夏姓卜名商,年龄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门生,为莒父宰。孔子死后,到魏国讲学,主意国君要学习《年龄》,吸收历史教训,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观点’,李克、呈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年龄》等儒家经典即是由他教授下来的。
子夏认为《易》之卜筮虽属小道,但也有“道”在,因此“必有可观”,但不可拘泥沉溺于此,必须逾越它、提升它,要以造诣正人大路之学为宗旨,这与孔子的新易学观完全一致。子夏的这种易学观不妨自己在研《易》中形成的,也不妨受自于孔子而形成的,但不管怎样,孔子和子夏易学观一致,在研《易》中师生二人于心戚戚、感而遂通,是可以想见的。
《子夏易传》目次
1.《子夏易传》序
2.《子夏易传》易传提要
3.《子夏易传》卷一 周易上经乾传
4.《子夏易传》卷二 周易上经泰传
5.《子夏易传》卷三 周易上经噬嗑传
6.《子夏易传》卷四 周易下经咸传
7.《子夏易传》卷五 周易下经夬传
8.《子夏易传》卷六 周易下经丰传
9.《子夏易传》卷七 周易系辞(上)
10.《子夏易传》卷八 周易系辞(下)
11.《子夏易传》卷九 周易说卦传
12.《子夏易传》卷十 周易序卦传
13.《子夏易传》卷十一 周易杂卦传
14.《子夏易传》子夏易学初探
15.《子夏易传》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究
"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指的是什么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家语云卫人。郑玄曰温国人。在孔门中,子夏称为文学。先师去世后,子夏居河西,为魏文侯师,带有一批门生,而李悝、吴起,是犹以政事成名者。固然今天把李吴纳入法家,但当年变法图强,却也不愧是夫子足食足兵民信之教也。该儒家倡导礼法,礼法与刑政在追求制度性上雷同,况且当年三晋法家驱逐贵族,是反世官也;立木赏金,是取信於民也;嘉奖耕战,是足食务本也;教民版筑,是仁民用众也。起码在子夏的授业弟子那裏,并无看到以吏为师的独裁愚民,而是看到了政治家徵诸耆老的儒雅。因此,固然世俗分裂儒法,但子夏弟子起码是不谬师旨的。但子夏泽及后裔的进献,更阐扬为他遍讲经书,为之羽翼。今天存留的《诗序》,大序为子夏作,序文为子夏、毛公同盟。一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正人,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表现了以哲理、政事解诗的头脑。礼学,子夏不如子游细致,但子游没留下什麽好弟子,故今之礼学,受业于子夏者多矣。现存《仪礼丧服传》,就是子夏之徒的作品。同时,子夏一派注重发掘年龄之微言大义,求其批驳,论其大路,这与以政解诗是一脉相承的。子夏之年龄学曲折相受,至汉写成《公羊》、《谷梁》二传,年龄大义,实赖此而传。另外,现在人多认为《左传》成於战国早期,且作者当身历齐鲁晋楚,而且职位不低——这一猜测宛若都指向一人:吴起。固然吴起一贯名声不佳,但其与魏文侯舟中之论(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足见其见地与历史常识。而左传一书,精於礼仪,深通兵书,嫺於辞令,也真有子夏后学之风。夫子晚年好易,则易经也当为子夏所重,因此后世流传《子夏易传》虽为伪书,但子夏传易却是在情理之中的。子夏还善於乐,今天的乐记、诗序都保留了他的头脑,依然是与政事相关,注重德操的引导。从性格上看,子夏有真情,守礼法,因此子夏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反面,弹之而不成声。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也曾经血气方刚,因此他问复仇,问金革之事无辟也,从问政,而夫子答曰:欲速则不达,也可见对他的纠正。从其言论来看,子夏后期注意修行,但万年还是子夏弟子言交友之道,子夏还是『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这是真情的表露。然而,礼之道在於品节之,因此子夏一直注意自己的去向,而且很有成效,因此大戴礼记载: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孔子曰:‘诗云“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而商也其可谓不险也。’子夏曰:「正人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收支可也。」这反映了他待人的宽厚,而当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时,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正人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以内,皆兄弟也。正人何患乎无兄弟也?」则又表白了他的真情。夫子曾对子夏说:女为正人儒,庸碌小人儒。因此子夏也首先了对正人小人的思考。他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因此正人不为也。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正人学以致其道。也许,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小人之过也必文。因此子夏一派,专注于立身细节处,而不欲藻饰: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同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甚至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正人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正人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这全部后天的剪裁与学习,造诣了子夏的名誉。他曾被任为莒父宰,后又为魏文侯师。晚年居西河,丧子失明,按照曾子谓之,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可见其造诣。曾子说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大概是他脱离父母之邦太久了。而曾子也承认离群索居久已,也许他是如夫子普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吧。至於丧尔子,丧尔明,则是其情至深也。"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指的是什么??
刘焉就像当年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教书时同样,被人看成圣人孔子了,现实上即是指刘焉图谋不轨。...制片人那个鬼是谁演的
【风水的历史】如下:
【上古及先秦时期】伏羲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类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全国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认为八卦乃伏羲所画。
神农 亦称连山氏、烈山氏。一说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现者。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神农氏扩大了易象的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奠定了中医之基础。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黄帝 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配合先人。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其治易,用途甚广,深致远,制器尚象,发现了笔墨、音律、乾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臼、方矢及棺椁衣衾,并据易而立礼法,兴礼乐治百官,济万民,开拓中华之文明,还曾作兵家八阵法以破蚩尤。黄帝之易,以坤为首位,认为坤象地而属土,而大地上的万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作《归藏易》。
周文王 商末周部落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故亦称伯昌。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全国,追尊为文王,故又称文昌。相传其被囚羑里时,曾取法尧舜垂衣裳而全国治(衣取象于乾,裳取象于坤),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姜尚 姜尚,名誉,又称姜子牙。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水有功,对于吕,遂以吕为氏。因周文王曾封尚为专管军事的太师,故又称“师尚父”。传说,姜尚早年很穷,虽有才气,但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垂钓,果为文王所欣赏。文王被囚羑里归国后,重用姜尚,介入策划伐商大计,后来扶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民间常称他为姜太公。传说古代兵书《六韬》为他所著。
周公 西周卓异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称公旦,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文王之子,武工之弟。相传他不但精通易学,还曾作八卦爻辞。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老子 年龄末期闻名头脑家,道家学说创始人。姓老,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为谥号。楚国苦邑(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之系统,首重坤柔。其守静、贵柔、尊阴、庸碌的头脑,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数字猜测法,被认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五千余言。
孔子 (前551-前479)年龄末期头脑家、政治家、教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作为闻名的学者和头脑家,孔子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看法。夸大卦爻辞对道德修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去占筮,认为《周易》的用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这种对《周易》的明白,对后来儒家学者解易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儒家解易,注重卦爻辞的教诲意义,不注重筮法。如荀子之言∶“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易传》更是充分反映了孔子重人道教诲意义的治《易》倾向。使《周易》实现了由卜筮之书向哲学著作的过渡。至于传统上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则自宋朝欧阳修《易童子传问》提出问题以来就一直众口难调、无所适从,迄今尚无定论。卜商(前507-?) 年龄末儒学家、政治家。名商,字子夏,以字行。孔子自满弟子,易学著作相传有《子夏易传》十一卷,今人多认为此书为后裔伪托。
荀子(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卓异的头脑家和儒学大师。受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或以阴阳说解易的影响,他以阴阳为哲学范畴,介绍事物的开展。并曾援用《周易》卦爻辞论证自己的观点。邹衍(前305-前240?) 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以阴阳望为焦点,建立了阴阳五行学派。其学说对象数派易学有一定影响。“五德终始”说后来成为西汉谶纬学说的基石。
蔡泽 战国时辩士。燕国人。精研《周易》,其易说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以阴阳消息说来注释《周易》中的义理。鬼谷子 相传为战国时楚人,纵横家之祖。姓名传说不一,因隐居于鬼谷而号称鬼谷子,后裔或称鬼谷先生。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史记》载其为苏秦、张仪之师。其学源自《易》,论因变无常,从黄老“心术”论世御事,讲求表里损益之理,后来又演变为“反馈”、“揣摩”之术,为纵横家所宗。首创多种“方术”“秘术”留传后世,今传《鬼谷子》一书,系后裔伪托。
你可能感兴趣的
- 2025年05月21日五行属木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20日五行属土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9日五行属水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8日五行属水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7日五行属土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6日五行属金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5日五行属金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4日五行属土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3日五行属火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
- 2025年05月12日五行属火日 五行运势穿搭指南及今日运势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