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时辰养生之寅时养生法
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是指破晓3点到5点,肺经当令。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历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非常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凑巧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历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实现的。
心脏功效不太好的老人不首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逐步地起,也不主意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其生发好了。十二时辰摄生法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一天24小时,每2个小时对应的是哪几个脏器?
1、子时(夜里11点-次日破晓1点):胆。
胆气生发起来,满身气血才气随之而起。子时是阴阳交汇之时,万籁俱静,这个时候非常好是睡觉,而且要尽管的舒适。
2、丑时(破晓1点-3点):肝
在这个时候阳气生发起来,阳气固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掌握,即是说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养好肝血,此时要睡好。
3、寅时(破晓3点-5点):肺
此时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历程,需要深度睡眠。
4、卯时(早晨5点-7点):大肠
应该平常地排便,把废品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地户开,也即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5、辰时(早晨7点-9点):胃
吃早饭,即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宇宙阳气非常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非常容易消化的时候。由于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
6、巳时(上午9点-11点):脾
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
7、午时(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
子时和午时是宇宙气机的转换点,睡子午觉非常为紧张,睡不着闭一下子眼睛都有作用。由于宇宙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以固定应万变。
8、未时(下午13点-15点):小肠
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效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英华,然后把它分派给各个脏器。午餐要吃好,营养代价要丰富一些。
9、申时(下午15点到17点):膀胱
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若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即是阳虚的弊端。
10、酉时(黄昏17点-19点):肾
肾主藏精,精是人体中非常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所以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考究补肾。
11、戌时(晚上19点到21点):心包
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平常工作的,此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喜乐出焉,人应在这时轻松文娱,前人在这时都是谈天休闲。
12、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三焦
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在亥时就要休息了。
扩大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里,非常重视子时,一阳初生,一天非常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
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到晚上八九点钟时,就会容易犯困,可到夜里11时,凑巧就苏醒了。这是由于阳气在这个时候开始生发起来了。
在中医文明里,“脏器”是这么写的——藏器。任何一个藏器都波及到形、气、神三个层面,所谓“形”即是它的物质基础,不要以为把胆囊切了,胆经就生发不起来了。
中医所说的“藏”,是内藏的意思。有内藏,就有外象,用中医的概念来理解,一根手指上就会有五藏。手上是有皮毛的,在中医理论里,肺主皮毛。所以皮毛的问题都跟肺气有关。
皮毛里边裹着肉,肉跟中医藏器中的脾有关,脾主肌肉。肉里有血,心主血脉。肉里有骨头,骨头为肾所主。
身材要想活动都是由筋来连缀的。中医觉得筋跟肝有关,跟肝气有关。肝气实,则手能握,屈伸天真;肝气虚,则手指瘘软或僵化。
在子时,胆经即是从人的外眼角一直沿着人头双侧,顺着人体侧面下来,再沿着身材侧面往下走,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
午夜12点是指什么时间段?
午夜是指23点到1点之间。语出语《玉篇·午部》。
十二时辰中的午时是上午和下午相交的时段,12点便称为中午、中午,“中”、“正”的意思即表明此时是一其中点。同样午夜也是一其中点——上午夜和下午夜的中点,因此午夜也称午夜。
前人常讲"午夜午夜",即午夜,即是午夜。古代一个时辰即是现在的两个小时,由于前人休息较早,所以午夜时都熟睡了,那时的午夜就相配于我们现在的深夜了。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配于当代的两个小时。午夜12点是子时。
扩大资料:
时辰对应的时间:
子时对应23:00~1:00。
丑时寅时对应1:00~5:00
辰时对应7:00~9:00
午时对应11:00~13:00
未时对应13:00~15:00
申时对应15:00~17:00
酉时对应17:00~19:00
戌时对应19:00~21:00
古时一天时间隔断怎样称呼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破晓一点丑时、破晓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黄昏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扩大资料:
1、汉代定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顺次递推。
2、时辰摄生歌:寅时天亮便起家,喝杯开水楼下行;定时如厕轻如许,卯时晨练非常宜人;辰时看书戏幼孙,巳时入厨当灶君;午时进餐酒少饮,未时午休要抓紧;申时读报写诗文,酉时户外看流云;戌时央视消息到,闭目聆听好养神;亥时过半快洗漱,子时梦中入画屏;丑时小解一时醒,轻摩“三丹”气血盈;脉络通畅心如水,一觉睡到金鸡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古代计时